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大湾区领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哪些领域将会腾飞?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大湾区未来政策制定的导向——强调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其战略定位之一便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纲要中还提出了“两步走”的时间表:到2022年,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到2035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从绿色产业基础与现状来看,大湾区具备明显的先行优势。2010年,五省八市入围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广东省和深圳市便位列其中。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2013年,深圳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我国强制碳交易市场的开端。此后数年中,广东全省将涵盖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六大行业约250家控排企业纳入碳交易系统,碳排放配额成交量近2亿吨(1.997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的38%,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重要成员均已提出早于国家目标10-15年的碳中和目标,香港更是在2014年就实现了碳达峰。从绿色产业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大湾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领跑”。
从产业结构上看,大湾区整体第三产业占比68%,且制造业以先进制造为主,已成功淘汰、转型、升级大部分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这使得大湾区在今后绿色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主要任务,已不在于解决一些较为早期阶段的问题和矛盾,而是怎样将转型重点领域做得更好。
笔者认为,在政策长期支持、发展基础良好、先发优势明显的条件下,大湾区想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领域应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产业层面上,则应以能源交通、建筑和信息通信为主要发力点,为达成双碳目标乃至实现碳中和之后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清洁能源方面,大湾区产业结构完备,核能、海上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天然气利用、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等领域多点开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但横向对比国外发展起步较早的湾区,大湾区清洁能源占比和能效仍然较低。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为30%,而能源强度(也称“单位产值能耗”,即能源利用与经济或物力产出之比)是旧金山湾区1.4倍的大湾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为23%。
因而,已然呈现百花齐放态势的大湾区清洁能源产业,依然具备提升空间。无论是基础层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还是技术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存在着大量的机会。
交通产业绿色转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电气化程度的高低,大湾区在这方面同样具备显著优势。无论是从燃油动力车向绿色能源电动汽车转型、车辆电网整合还是向共享交通服务转型,大湾区都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一季度,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量100.42万辆,广东省为销量最多省份,其中深圳、广州分别位列销量前十城市的第二、第五名。
2020年11月,广东开始整合省内产业资源,打造大湾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示范区,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而在更早的2016年,佛山市开通运行了大湾区第一条,也是全国第一条氢能源城市公交车示范线路。截至2021年8月,佛山已累计开通氢能源公交线路88条,购置上牌氢能源公交车1000辆。
广阔的市场加上先行先试的经验积累,使氢能源乘用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各领域,能够更快、更稳地吃到大湾区绿色产业的转型升级红利,带动包括氢燃料电池、氢能储存输送、电极新材料制造等一系列细分赛道长期保持快速发展状态。
大湾区作为一个囊括了11座城市的特大型都市圈,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建设也是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一环。以香港为例,土地供应的紧缺,使香港遍布消耗大量建材和能源建造的高层建筑。另据相关数据显示,香港全部的8000余栋高层建筑,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整个香港地区的60%。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内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大湾区建筑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各地政府在绿色建筑领域相继出台鼓励性措施,以加速推动建筑产业的绿色升级。2021年2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就明确提出市民用公积金购买绿色建筑,住房贷款额度可上浮。
世界最高办公建筑、大湾区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先将LEED绿色建筑认证作为重要建设指标的超高层建筑之一。其应用的“免费制冷系统”、“热回收系统”、低辐射涂层幕墙等众多节能减排设计,为绿色建筑的打造梳理了一个样本典范。
这种产业加速向绿色转型的趋势,无疑将使从事零碳或低碳节能的智能建筑相关技术领域的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例如节能型人工照明设备、环保建筑外观材料、建筑空气处理系统、物联网技术建筑应用嵌入等。绿色建筑的大行其道,在未来还将驱动以分布式数据中心、绿色微型发电站为代表的若干新业态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智能手机用户与数据中心数量的持续激增,通信设备网络的一再扩张,使得信息及通信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暴增,成为绿色转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据联合国环境项目评估,通信技术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在2007年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6%,而这个比例将在2030年超过23%,其中有大约45%的排放量将由数据中心产生。
大湾区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产业聚集地,信息通信领域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尤为突出。《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提出建成广州、深圳两个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和汕头、韶关、梅州、惠州、汕尾、湛江、肇庆、清远、云浮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新增数据中心投资额达1,480亿元。如此庞大的产业布局和投资规模,如果不能与低碳绿色技术充分结合,实现ICT生态及其他行业的绿色转型,就很可能导致整个绿色产业升级的进程受阻,乃至遭到打击。
在绿色技术这一涵盖宽泛的概念中,能够与信息及通信产业相结合,对绿色产业升级产生有效推力的,不仅有目前已形成体系,日渐成熟的各类节能减排技术,还包含较为前沿、甚至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尚且不够明确的新兴技术,如能效技术、零碳负碳技术等。面向未来去看,后者在大湾区逐步实现整体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会逐渐地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与落地场景。
为了保证新兴技术能在今后的“绿色征程”中顺利地发挥作用,大湾区需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将分散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聚集起来,力求于集成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场景市场协同等维度形成多点突破的局面,而这同样也是其他产业加速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RECOMMEND
推荐阅读